所以,市场需求看似旺盛,真正买单的却不多,价格要不上去。连bj利玛在内的头部企业盈利状况都不乐观,甚至连年亏损,研发投入无力,更不用谈跟着其他喝汤的小弟们。
此外,行业恶性竞争也让盈利前景雪上加霜,这一点在国产cad软件上尤为突出。
1997年,bj举办了首届cad应用工程博览会,国产cad企业集体亮相,阵容之庞大让国内外眼前一亮。不完全统计,上个世纪最后一个十年,全国从事cad研究与开发的机构已达到300余家。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当时国人还普遍比较缺乏版权意识,面对四处泛滥的盗版国外软件,外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产工业软件本就微薄的利润失去了生存和成长的空间。
当企业把自己的研发、生产捆绑在盗版软件,形成行业标准后,国产软件却面临兼容问题,纷纷被用户抛弃。此外,大量的生产数据也帮助外国软件不断进行优化,拉开了与国产软件的差距。
微软在中国扩张时就用了这个思路,纵容盗版windows泛滥,利用格式兼容,把所有金山wps的用户引流到了office word上,成为了国产软件行业一大恨事。
当时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了单打独斗很难赢外国软件这个问题,比如各自为战的国产cad企业,就选择了产业联盟的方式,团结在一起对抗美国的autocad。
1996年,一个国产cad软件产业联盟就喊出了“国产软件我们的旗帜,民族产业我们的目标”。
到了2008年,几家头部cad企业又搞了一次“国产cad软件联盟”。
但结果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各家因为产品雷同、利益交叉、约束力太低、规范不明而无法拧成一股绳。
面对国产软件无力对抗外企的现状,国内一些知名软件专家也提出“国外软件三分之一可用,三分之一修改后可用,三分之一不可用”的观点,希望国家能大力扶持国产工业软件。
可惜,这件事孤掌难鸣,反被那些外国软件供应商和代理商打成了“闭关守旧的代表”。
眼见自主研发难以出头,很多国内企业只能无奈选择给国外软件做代理,或者二次开发,走上了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道路。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海外高端设备捆绑式国外工业软件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一没资金二没政策的中国本土工业软件企业道路越发艰难。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起步早起点高的工业软件变成了改革开放以后少有与国外不断拉大差距的工业细分领域,彻底沦为了短板。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过于迷信资本与市场,是那个年代的通病。
如果段云的天音电脑以及国产操作系统没有得到国家政府层面的推广和普及,那么段云也无力改变中国软件最终溃败的结局,但是这一次天津电脑和国产软件在国内用户越来越多,围绕国产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对段云来说就是一个机会,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公司掌控的电脑硬件和软件平台,建立起一个前景广阔,且规模强大的国产软件联盟。